【资料图】
谈到科技创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标。在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中关村,从“0到1”的原始创新数不胜数。瞄准国内技术空白,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也成为中关村企业矢志不渝的共同目标。华融普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
公司负责人秦敬超介绍,“连续碳纤维材料3D打印零件性能优越,在某些应用领域可以替代金属材料,但3D打印领域连续碳纤维材料的使用一直被国外设备所垄断”。但秦敬超和他的团队正准备向着“高峰”发起冲击:“我们将投入大幅面连续碳纤维增材制造系统的研发,有望填补国内大幅面连续碳纤维3D打印机和3D打印软件的研发技术空白。”
秦敬超的底气来自税收优惠政策如影随形的“陪伴式”助力。“我们即将投入研发的费用就来自减税降费的补贴。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公司2022年扣除金额已超200万元。”秦敬超告诉记者。
依托中关村论坛,北京着力推动创新资源、科学要素共享,传递扩大开放、共建共享的创新发展理念。北京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积极利用创新政策开创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深入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等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打造开放科学的“北京样板”,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创新氛围有效提升。
不断加码的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敢闯敢创,让市场主体生机盎然。据北京税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新一轮中关村先行先试新政实施后,全市有10139户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比增加4034户,增长66.08%,加计扣除金额334.26亿元。
据悉,为有力支持企业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北京市税务局与市财政局、市科委联合制定了对已出台鼓励基础研究和股权激励先行先试政策的转发意见,并为企业享受创新发展优惠政策提供精细服务。2022年,全市15户企业符合享受基础研究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59亿元;29户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股权激励分期纳税政策,惠及4860名科技人才。
中关村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优惠政策,对于促进首都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税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实施两年以来,该政策已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6.34亿元,成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近期,北京税务部门还将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服务包”,精准送上门,企业政策享受“零负担”,让企业创新步伐迈得更稳,首都创新活力释放更足。